返回 帝国风云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二百三十一章 第二印度洋舰队[1/2页]

    中国高层在考虑进军印度洋的时候,美英当局也在考虑同样的问题。

    因为第三舰队在伦内尔岛海战中遭受惨重损失,几乎全军覆没,所以在出兵印度洋的问题上,美国总统罗斯福不得不承认现实,即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,把这个难题交到了英国人手里。

    客观的讲,这个时候,英国根本没有能力出兵印度洋。

    说白了,就算英国当局知道中国即将进军印度洋,也肯定是束手无策,根本不可能出兵去守卫印度。

    问题是,在这个时候,罗斯福给了英国人一个非常大的激励。

    这就是,在提出美国海军无力出兵印度洋之后,罗斯福就向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,如果英国皇家海军肯派遣兵力前往印度洋作战,美国将在大西洋上投入更多的兵力,比如安排两艘快速战列舰前往北海,协助英国皇家海军对付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,以及增强北大西洋上的护航兵力。

    结果就是,丘吉尔觉得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。

    在北海方向上,皇家海军的压力并不大,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并不具备夺取制海权的兵力优势。关键,还是在北大西洋的护航作战上,即北大西洋航线直接决定了英国的命运。

    当然,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。

    大战爆发前,德意志第二帝国较为重视海军建设,而且帝国高层也知道,能否在下一场大战中取胜,关键也是能够在海洋战场上取胜。因此,在大战爆发前,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建设的速度并不慢。而且维持着一支足以与英国皇家海军抗衡的强大舰队,具有足够的战斗力。

    问题是。大战爆发后。现实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国把重心偏向陆军与空军。

    虽然只有两年,但是这两年里,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远远的甩在了身后。

    到一九四二年初,英国皇家海军增添了四艘战列舰与三艘舰队航母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。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只增加了两艘战列舰与一艘舰队航母。

    显然,在舰队规模上。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远不如英国皇家海军了。如果考虑到美国参战,向英国派遣的远征舰队,那么德英海军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。甚至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失去了决战的基础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。英国皇家海军就能抽调部分主力舰,用于其他战场。

    以当时的情况,在罗斯福答应派遣两艘快速战列舰之后,英国皇家海军就算抽调三到四艘战列舰前往印度洋,也不会对北海的局面产生负面影响。考虑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只有一艘舰队航母在编,而且北海过于狭窄。天气状况又不大好,并不适合舰队航母作战。英国皇家海军还能向印度洋派遣数艘舰队航母。

    六月六日,丘吉尔就签署了组建“第二印度洋舰队”的首相令。

    次日,第二印度洋舰队在朴茨茅斯港宣告成立。

    担任第二印度洋舰队司令官的是斯科特海军中将,这个人并没有出现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当中。

    只是,此人绝对不可以小觑。

    一九四一年,“鹰”号航母在北海被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两艘战列巡洋舰击沉后,斯科特就被任命为本土舰队的舰队航母编队司令官。上任之后,斯科特花了三年时间整顿军纪与军风。一九四一年底,斯科特率领由三艘舰队航母组成的航母战斗群,出其不意的偷袭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威廉港,炸伤了在这里进行维修的“俾斯麦”号战列舰,以及正在舾装的“提尔皮茨”号战列舰,使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遭受了开战之后最沉重的打击,而斯科特也因此一战成名。

    在英国皇家海军中,斯科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航空作战指挥官。

    要知道,英国皇家海军是一支非常传统的海军,而且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,十分重视主力舰。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,英国的国力大不如前,根本无法维持一支足够庞大的舰队,但是依然建造了“纳尔逊”级与“乔治五世”级战列舰,还完成了“前卫”级的设计工作。

    结果就是,在大战爆发前,英国皇家海军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,也是舰龄最短的主力舰舰队。

    受此影响,英国在发展舰队航母的时候,很不得力,或者说有点力不从心。

    此外,在英国皇家海军上下,就没有几个人认清舰队航母的价值,即便在日本海军完败之后,依然有不少的英国海军将领认为,英国皇家海军不需要太多的舰队航母,决定北大西洋制海权的依然是主力舰。为此,这些将领还提出了很多理由,比如北大西洋的天气比太平洋糟糕得多,舰队航母的活动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。又比如,北大西洋上有数量众多的岛屿,而部署在这些岛屿上的岸基航空兵足以夺取制空权,因此舰队航母在北大西洋上的活动空间非常有限。

第二百三十一章 第二印度洋舰队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