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75章.朱和坚初掌大权(二).[1/2页]
……
……
南京城内突然间爆发了一场民变,这件事自然是极为紧要、至关重大,必须要迅速平息镇压,不能有任何耽误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
但这件事的紧要程度与重要性,是否超过了正在孝陵举行的祭祖大典?
又或者说,是否应该为了这场南京民乱,就要影响与打断祭祖大典的进程?
对于这个问题,就是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了。
无论古今中外,许多官员遇到麻烦的第一反应,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设法隐瞒消息、能压就压、粉饰太平、不见棺材不落泪!
这种反应,看似是目光短浅、愚蠢至极,但其实也有着极为清晰的逻辑思路、以及极为明确的利益考量,所以这种事情才会屡禁不绝。
就以这次的南京民变为例,对于那些留在南京城内坐镇的朝廷官员而言,若是毫无遮掩的直接呈报情况,那就必然是要背黑锅、承担各种罪责,也必然是会断送仕途。
反之,若是暂且压下消息,设法赶在消息外泄之前独力摆平乱象,一旦是侥幸成功了,反而是敢于担当、有功无过,说不定还有机会升官发财,历史上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,哪怕是最终无力回天、遭遇惨败,自己的罪责与惩处也不会更重多少,只是麻烦变得更大、然后丢给朝廷罢了。
简而言之,这般情况下,迅速上报情况只对朝廷大局有利,但暂且压下消息、设法粉饰太平,却有机会为自己谋利。
在自身利益与朝廷大局之间,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牺牲前者、选择后者。
更何况,古人有云“国之大事,唯祀与戎”,意思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,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两项,分别是祭祀和战争。
而目前正在孝陵所进行的祭祖大典,无疑就是明朝近年来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。
所以,若是立刻向孝陵那边呈报南京民乱之事,正在进行之中的祭祖大典必然会受到影响,这般情况下若是事后发现南京民乱其实并不严重、很轻易就可以平息,决定呈报此事的官员反而还会承担额外罪责。
正是出于这般想法,面对这一天的种种乱象,留在南京城内坐镇的官员们可谓是格外反应迟缓。
当应天书院的贡生们发生冲突、互殴群斗之际,他们只是派人传令应天书院自行处理;当整个秦淮河南岸皆是乱成一团之际,他们还在反复确认消息真假;当学子们堵在南京礼部衙门外面抗议请愿之际,他们只顾着争吵商议;当百姓们开始冲击南京礼部衙门之际,他们还妄想着赶在祭祖大典结束之前尽快平息乱象……
一直等到这场民乱规模越来越大,在某些势力的暗中鼓动之下,许多百姓不仅是开始冲击南京礼部衙门,就连附近的南京衙门也纷纷受到波及与冲击,整个南京城皆已是迅速乱成一团之后,那些留在南京城内坐镇的官员们才终于是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也终于熄灭了侥幸心理,不情不愿的向孝陵那边禀报了民乱之事。
再加上孝陵外围的层层关卡、反复筛查,等到相关消息传到七皇子朱和坚等人的耳中之后,时间已是临近晌午。
对于七皇子朱和坚而言,无论是这场南京民乱,还是南京官员们的迟缓反应,都是早有预料的事情。
这般局势,正是朱和坚的表现机会,虽是危险与机遇并存,但无疑是他最好的表演舞台。
于是,朱和坚的表演也很快就开始了!
*
这个时候,孝陵内的祭祖大典虽然已经进入了尾声,但若是按照原定流程,还需要再等半个时辰左右才能真正结束。
当南京城内爆发民乱的消息传到孝陵之后,孝陵内的所有官员都是阵脚大乱、不知所措。
相较而言,朱和坚的表现则堪称是大将之风、王者之气,不仅是临危不乱、处变不惊,依然是镇定自若的主持着祭祖大典,设法安抚了百官情绪、让祭祖仪式顺利进行了下去,而且也是当机立断、临场改变了自己的祭文内容、极大压缩了祭祖大典的剩余流程,最终只用了半柱香时间就结束了剩下的祭祖仪式。
见到朱和坚的这般表现,孝陵内的所有官员皆是心中惊叹、自认不如。
等到祭祖仪式彻底结束之后,朱和坚就立刻率领众官员离开了孝陵宝城范围。
(注:所谓‘宝城’,是指是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墓地宫。)
离开了宝城范围之后,朱和坚的表情立刻就变得严肃冷厉,终于是显露出了震怒之意,但他依然没有立刻发作,似乎是担心打扰到宝城内列祖列宗的清静。
一直等到所有人皆是离开了宝城一里范围之外,朱和坚终于是停下了脚步,转身向着南京百官怒声问道:“究竟是怎么回事?为何南京城会突然爆发民乱?哈!民乱发生在祭祖大典之际,朝廷还真有面子!”
第1175章.朱和坚初掌大权(二).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