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702章 蓬莱水城,登州水师[1/2页]

    登州府,蓬莱水城。

    因蓬莱水城地处辽东半岛极边,且又外接渤海重洋,地理位置极为重要,所以也就成为了大明北方最为重要的水军要塞与兵家必争之地,历来发挥着抵御外侮、保卫海疆的重要作用。

    同时也使得蓬莱水城享有‘京津门户与‘渤海锁钥之美誉。

    大明洪武九年(1376年)时,登州升级为府,增设登州卫,并在宋代辟建的刀鱼寨旧址上疏浚扩展,环筑土城。

    登州卫下辖有七个千户所,每个千户所设有备倭船十艘,共辖战船七十余艘。

    后来为了备倭急需,又在蓬莱水城内建立水师府,专设水师营,全称为‘备倭都司府,俗称为‘备倭城。

    因城墙是围小海而建,故又称为‘登州水城。

    登州水师营以参将或游击将军统领,归属登莱巡抚调遣。

    后因倭寇肆虐海疆,使得大明朝廷多次加强了登州海防力量,并在登州水城内屯聚重兵,设立山东海防总兵官。

    为了进一步加固登州水城的防御,原有的夯土城墙也改为了包砖结构,又在东西北三面增筑敌台,各架设有两门将军炮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城内的水师官军就能凭借着敌台上的火炮,控制附近海面,增强了对敌威慑力,使得蓬莱水城真正成为了北方的军事要塞。

    嘉靖二十五年至三十五年(1546年1556年),登州水师营共下辖有水军五营,即水左营、水右营、水中营、水前营和水后营。

    每营设有领兵官一人,每营两哨,每哨设有哨官一人,每哨配备有福船二艘、海苍一艘、艨艟二艘。

    登州水师共有五营十哨,拥有大小战船五十余艘,官兵三干余人。

    可在崇祯十一年(1638)时,登州水师被朝廷精编为左、中、右三营,改由登州城守营游击将军统领。

第1702章 蓬莱水城,登州水师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