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74 刀耕火种[2/2页]
如今的皇帝已经变得英明了,再也不是登基之初的傻皇帝,不好忽悠的。因此,谁也没敢第一个出来接话,免得辨不过皇帝,还得罪了皇帝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反正这个事情,是关系到所有人的,又不是只和自己有关。
基于这样的想法,金銮殿内,在崇祯皇帝说完话之后,静悄悄地,根本没人说话。
崇祯皇帝坐在上面,扫视着底下这些臣子。他心知肚明:虽然这些臣子已经是被他筛选过,和崇祯十五年之前都那些臣子,已经不可同日而语。忠君报国之心,也确实有。
可是,在其他方面,也是有利益不一致的时候,他们会这样,到也不能讲他们是变心了。
心中这么想着,崇祯皇帝便不等他们说话,自己又开口说道:“何谓此一时彼一时?朕可以换一个大白话来讲,任何事情,都要根据实际出发,也即事实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……”
他的这段话,就是直接照办刘伟超对他的讲解了。以他格物学开创者的身份,用这种方式的讲话,倒也没让人引发怀疑。因为这个腔调,就和格物学差不多。
只听崇祯皇帝继续在说道:“朕没有说历代明君贤相有错,历代先贤有问题,因为他们那个时候的情况,就符合他们所要采取的手段。而如今,朕问诸卿,大明如今之现状,是否和以前已有天翻地覆之变化?”
听到这话,底下文武百官就哑然了。
没错,大明之现状,绝对是天翻地覆的变化,和以前任何一个朝代比,都是天翻地覆的。相信以前的人要是活着的话,绝对是不认得这还是人间!
因时施宜,因材施教等等朴素的道理,也是证明崇祯皇帝刚才提到说要从实际出发的话,肯定也是没错的。
在殿内的这些人,都不是傻子。他们已经听出来皇帝是什么意思了。他们之前的论点,怕是阻挡,改变不了皇帝的决心的。
果然,就听到崇祯皇帝都不用他们回话,就接着说道:“既然今时不同往日,再抱着以前的老规矩做事,和刻舟求剑又有何分别?实情在变,策略自然也要变?要不然,刀耕火种便是你们现在的日子。这样的例子也不是没有,南洋,大洋彼岸,就是一成不变地守着以前的规矩,要是谁觉得那样做的才是对的,朕不介意送他去那边过他心目中想要的日子!”
“……”一听这话,原本就没人开口的文武百官,立刻把嘴闭紧了。
真是开玩笑,过那种刀耕火种的日子,疯了么?
崇祯皇帝是一边说话,一边扫视他们的表情,大概看出来,自己说得差不多了,便再开口说道:“朕决定了,人口众多的上等县以及中等县下,增设乡一级官衙,和县衙设置一样,减轻上等县和中等县的治理压力。”
一听这话,不少人松了口气。原来皇帝不是真得把宗法族规全都剥夺了!这和他们的预期相比,那是大大降低了,可以接受!
他们正在想着时,吏部尚书左懋第却站出来奏道:“陛下,全国上等县和中等县为数不少,如果增设新一级衙门的话,进士不够,算上举人,亦恐不够!”
这又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了!
以前的时候,大明经过两百多年的积累,举人、进士多的是,甚至不少人还要排队,才有官当的。
可是,就在这崇祯年间,先是天下大乱,流贼四起,他们还专门杀做官的,还有地方乡绅,也就是朝廷的官员储备,闹了十几年,让举人和进士少了一大批。
然后呢,当今皇帝又推出了格物学,并且格物学专项科考是一年一次,皇帝还非常重视,给得待遇又好,做好了不但有爵位,还有数不清的财富。因此,年轻人中有很多人不再专攻四书五经去考科举,而是选择了格物学之路,使得举人和进士的数量进一步减少。
还有,就是大明朝突然强大起来,开疆拓土不说,改土归流,整个大明西部都不知道填进去了多少官员,如今还有辽东、朝鲜以及河套那边的官员都还不够呢!
除此之外,多个藩王已经就藩海外,他们从国内招募的臣民中,虽然读书人不多,但好歹也是有一些的,包括举人和进士等等。一个明显的例子,就是淄州孙家。这就进一步减少了国内空闲的举人和进士的数量。
或者可以说,如今崇祯二十三年的时间,吏部门口已经没有等着就业的举人和进士了。
也是这个原因,左懋第不得不跳出来提醒崇祯皇帝。
874 刀耕火种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