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我在明朝当皇帝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二百零六章 不同寻常的奏折[1/2页]

    虽然是安慰之语,可周镇还是听得冷汗直冒。

    官场就是官场,不比自家的后院,想怎么来就怎么来。

    这其中的水可是深的很。

    此时天工院虽然未出什么纰漏,可一旦出了,可能就是踏天的大祸。

    周镇做事的本事是有,态度也足够端正认真,这也是李天这么喜欢他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可是李天并未细想过,一个大组织,光是会有干事的人还是不够的,还必须要有擅长搞人际关系,协调各方的人。

    这方面却正是周镇所欠缺的。

    杨荣目光如炬为人老辣,一样就看出了,天工院目前所欠缺的东西。

    但他要忙的事,实在太多,不可能一直照看天工院和周镇,他能对周镇这么语重心长的提点,其实也是无奈之举。

    在此时大明的官场之上,这种提点别人就算求都还不一定求得道呢。

    周镇对此也是十分的感激。

    对杨荣一番感谢,各种赌咒发誓,也是情理之中。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他们这边耳提面命自不必多提。

    李天回到宫中之后。

    坐在御书房中可是批阅这两天积攒下来的奏折。

    经过他前段时间的一通乱拳,六科言官和都察院,都消停了不少。

    反对变法的呼声似乎小了很多。

    对此李天十分的高兴。

    与往日不同的是,今天的奏折大多是关于昨天雨水倒灌京城的事情。

    礼部侍郎提议,举行在民间举行祭祀活动,平息百姓恐慌。

    这种事看似荒唐,但在古代,各种封建迷信还大行其道的时候,朝廷出面举办的祭祀活动还是非常的有受众的。

    李天考虑了一下,还是同意了这道奏章。

    户部侍郎夏元吉也上了一道奏折。

    其中所说的内容也和当日给出的建议如出一辙。

    就是由朝廷下旨号召城中屯粮大户,平仓放粮,解决城中少粮的困境。

    他在奏章中十分清楚的列出了各种办法,细细数来,竟然多大十多条。

    但在李天看来,这些办法其实效果都非常一般。

    在古代大灾之年,什么东西最宝贵?

    金银?不是,是粮食。

    虽然这次只是一次洪灾,不管是受灾人数,还是造成的损害,在历年的大灾面前,都只算是小打小闹而已。

    但若想从这帮商贾手中敲出粮食来,即便有朝廷的诏令,恐怕真正愿意出钱出粮的人,还是不多的。

    李天其实早就想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,而夏元吉在奏折中所说的各种办法,在他看来并无多少可取之处,也就放任不理了。

    而且,经过夏元吉的一石三鸟之计,不少官员开设了粥铺赈济灾民,让受灾的百姓多少受到了一点实惠,而且太仓存粮还有一些,他也不急于一时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奏折可就有意思。

    也不知道是不是郭文玉的事走漏了消息,还是这郭文玉真是罪大恶极。

    居然有二十多道奏折是弹劾检举郭文玉贪墨太仓存粮一事的。

第二百零六章 不同寻常的奏折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