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7章 长孙皇后[2/2页]
看似封到边疆蛮荒之地,威胁不了朝廷。可从长远来看,这却是最可能威胁到朝廷的一种,想想周朝的分封,最后不就成了春秋战国?
两周八百年,各国打了多少年?
周天子真正做为天下之主,又有几年?
秦琅的分封制,虽分封偏远,可能统兵,能治民,能收税,还能置官吏,这不就是复古的封建开国?
按秦琅的提议,世封的诸侯们不仅是世封刺史,他们还将能开国、开府,就是能建一套封国官吏,一套开府体系。比如秦琅世封武安州刺史,那么秦琅还获得开国和开府之权。
则武安州衙外,秦琅还有资格开设卫公国幕府,以及开设卫国公府幕府。开国开府,能自置两套官吏体系。
这两套体系跟刺史衙门可不同,那就是秦琅私人幕府了,幕府官吏名义上是朝廷官吏,可实际上就是秦琅的家臣。
而当年杨坚可是废了无数心机,才算是彻底的罢撤掉了地方州县官吏自置属吏之权,罢撤宰相三公们的开府之权,甚至把王爵以下的开国、开府之权都罢了。
现在秦琅就是开倒车。
国官,府官,再加上秦琅还提出的封侯们按级别拥军,大国拥三军,小国拥一军,一军千人,另加上侍卫制度,封候们可拥有帐内、亲事两府,从九百人到百人。
实际上,这些封国,就是一个真正的诸侯国,要土地有土地,要兵马有兵马,要官吏有官吏,甚至还有税权、治民权等等。
长孙无忌如何能不担忧呢。
可长孙皇后却并不怎么担忧,她很轻松的喝着茶。
“阿兄你过虑了,你说的这些确实没错,可问题是秦三郎的分封是封在南疆偏远之地,实际上这些地方现在都是朝廷羁縻之地,都是蛮夷的地盘,朝廷并不能实际管控的,与其继续如以前般羁縻,任由那些蛮夷胡作非为,动不动就叛乱,倒不如可心试试秦三郎的办法,分封宗室功臣于蛮荒之地开国建府,以守境开疆。”
“开府也好,开国也罢,甚至是侍卫权、土团兵权、税权、治民权等等,其实都是在朝廷实际控制地之外,那些蛮荒之地,条件艰苦,朝廷就算给了这块封地,可朝廷不给钱也不给人,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,何况还要时刻面对着土著蛮夷们,所以说对朝廷来说,这些并不会是问题。”
其实长孙皇后和李世民为何能接受秦琅的提议?
因为在他们看来,这个提议其实都是有现成结果摆在那的,岭南的冯盎、宁长真、陈树龙、陈世略等这些人,其实就相当于秦琅提议的世封刺史于边疆的将来状况。
冯家岭南经营二百年了,在岭南扎根立足,势力不小,能动员十万人马,家中拥有的奴仆就有一两万人,可那又如何呢,他们经历了数朝,对中央朝廷也从没有造过反。
相反,对于中原的数个王朝来说,在无力插手岭南的时候,还正是靠着冯宁等这些汉酋们帮着稳定了中原,不但镇住了岭南俚僚的一次次叛乱,也在朝廷有需要的时候,听从诏令发兵帮助平乱、征讨四地。
本就是化外之地,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的控制,不给朝廷添乱,还能有所作用,其实朝廷就非常满足了。
大唐世封的这些宗室、功臣,将来在偏远之地,慢慢的变成冯盎等这样的地方土皇帝,其实李世民有所预见,但他不在乎。
若是能把黔中云南交趾等地,能够由这些封臣们镇住,不给朝廷添乱,还能进一步听从中央朝廷,那已经足够了。
再怎么样,这些南疆的封臣们,总要比塞北的那些什么突厥人、铁勒人、契丹人等这些反复无常的胡人归附者强的多吧?
可以说,秦琅的这个分封法,其实是让李世民喜出望外的,比他开始设想的还要好。
唯一不足之处,就是这样的分封法,条件有些过于苛刻了,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朝廷卸磨杀驴,鸟尽弓藏的做法,不是分封而是发落,是把功臣和宗室们从中枢赶出去的做法。
绝大多数人,都不愿意接受这种流放式的分封。
功臣们认为,这还不如人家曹魏的虚封呢,封爵而不裂土。
“吴王也已经十岁了,再过几年也将成年,而陛下的诸兄弟们,也都将成年,到时总不能让这些亲王们都留在京中吧?”长孙皇后对兄长道,“其实待他们成年后,让他们就藩之国离开长安,也是个长治久安之策。”
成年的亲王就藩之国离开京城,自然是好事,起码能避免当年太子和秦王这样各结党羽,互相争斗的情况。
万一争斗过火失控,太上皇李渊可就是前车之鉴啊,更别说建成元吉惨死兄弟之手的惨事了。
李世民不想再有这种事情发生,长孙皇后当然也不希望承乾将来受到李恪或李泰等人的威胁,更不愿意他们兄弟相残,甚至是父子猜忌的。
亲王们成年后离开京师,便也就能绝了这种可能。
“阿兄与其抱怨,何不与秦三郎一样,好好为陛下和朝廷,也为承乾好好琢磨考虑下这制度得失,拾遗补缺呢?若是阿兄做为国舅能够也表态支持分封,那么这事推行起来也会顺利的多,而我相信,陛下到时肯定也会考虑到阿兄的功绩,在赐封地时,也会挑一块比较好的封地的,甚至让阿兄如秦三郎一样自行挑选封地呢。”
第397章 长孙皇后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